栏目导航
陈水扁
姓名:陈水扁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 关键词:李庆 北北 党成 吴淑 罗干 吴仪 任干 李 任福 夏海 
个人简介:姓名:陈水扁性别:男出生年月:1951年2月18日籍贯:台湾省台南县官田乡学历:大学爱好:文学现任职务:台湾民进党主席,2000年3月18日当选所谓的"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"里程碑1976~1989华夏海商法事务所负责律师1981~1985台北市议会议员1987~1989&1991~1996民进党中执委1987~1989&1996至今民进党中常委1989~1994立法委员1990~1993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1990~1994福尔摩沙文教基金会董事长1992&1994立法院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1993立法院程序委员会召集委员1993台北北门扶轮社副社长1994~1998台北市市长1999~福尔摩沙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重大事件簿:1985年:蓬莱岛案判决一年徒刑民事赔偿200万1985年:辞台北市议员宣布拒绝上诉以示抗议1985年9月:获党外推荐参选台南县长1985年11月:落选台南县长1985年11月18日:谢票时妻子遭受政治车祸下半身瘫痪1986年9月:民进党成立1986年12月:吴淑珍代夫参选立委,当选1987年2月:出狱,宣誓加入民进党1989年12月:高票当选末代增额立委1990年1月:任党团第一任干事长1990年2月:提出废除刑法100条1990年12月:任福尔摩沙基金会董事长1989年12月:高票当选第二届立法委员1993年10月:揭发李庆珠甲考舞弊案1994年12月:当选台北市市长1998年:准备竞选连任台北市市长1998年12月5日:落选台北市长
叶选平
姓名:叶选平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广东梅县人。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和中央军委工业局工作。建国后,历任沈阳第一机床厂副厂长、市机械局副总工程师,国家科委局长,广东省副省长,广州市市长,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,广东省省长,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,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。是中共第十二、十三届中央委员,第六、七届全国人大代表。
韩素音
姓名:韩素音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韩素音(HanSuyin(Mrs.ElizabethComber),1917---)英国开业医生、作家,英籍华人。1917年9月12日生于中国四川,父为华人,母为比利时人。曾在北京燕京大学、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、伦敦大学皇家自由医院学习。1941年到伦敦。1948—1952年在香港玛丽皇后医院工作。1952—1955年在马来亚柔佛州新山医院工作。1955—1963年开私人诊所。1958—1963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亚洲现代文学讲师。现为职业作家。从40年代起她发表过许多作品。第一部作品《目的地重庆》出版于1942年。她的成名之作《生死恋净写于50年代,后被拍成电影。1965—1968年出版了自传性的三部曲:镀伤残的树》、《凋谢的花朵》、《无鸟的夏天》。其他著作还有餐亚洲的风雷}、(--OO一年的中国》、《早晨的洪流}、《风满楼》、噬拉萨,开放的城市净、啜我的家有两个门》、《凤凰的收获》、噬直到早晨来临}、《我有两扇门的房子》等著作。1956年后多次来华访问。
丘逢甲
姓名:丘逢甲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(一八六四——一九一二年),辛亥革命后,改名沧海,字仙根,号垫仙,又号仲阏。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淡定村人(今蕉岭县文福乡)。清乾隆年间,其曾祖举家迁居台湾彰化县东势角。丘氏世为台湾望族,祖父丘学祥“善武术,有侠风,能锄强扶弱”①。父龙章,字浩臣,清咸丰初年补台湾府生员,是个乡间秀才,一生以教蒙馆为业,颇受当地人士敬重。母陈氏,是继室,丘逢甲为其所出。丘逢甲出生之年为甲①丘铸昌:《丘逢甲年谱》,存本会。子年,故取名逢甲,寓“喜逢甲子”之意。在有关文籍及丘逢甲的诗中,对丘氏先人的业迹均有所记述:丘氏二世祖丘创兆曾参加过文天祥的勤王之师。丘氏先人的爱国事迹,得到其后代的什袭珍藏。加以丘氏世为书香门第,自幼就能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,家学渊源,对丘逢甲的成长无疑是有极大的影响的。丘逢甲生长在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时代。丘逢甲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动荡的年代里度过的。中法战争发生之前,台湾尚未受外国势力的强烈冲击,宝岛暂时赢得一度相对稳定的局面,丘家是书香门第,逢甲自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薰染,接受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。丘逢甲聪明好学,九岁时已能作诗,至十三岁时,已能写出《西江月·穷经致用》这样的词:“兴起八叉手健,吟成七步才雄。更兼经史满怀中,祗觉大才适用。欲布知时甘雨,愿乘破浪长风。他年若位至王公,定有甘棠雅颂。”可见其少年即已抱负远大,希冀成人后能飞黄腾达,干出一番事业,光宗耀祖,流芳后世。丘逢甲为要实现他的愿望,博览群书,猎取功名,力图登上仕途。博取“甘棠雅颂”,就必须走科举之道。一八七八年,丘逢甲十四岁到台南应童子试,获全台首名。由于他才华横溢、文思敏捷,大受当时的福建巡抚兼学政使丁日昌的赏识,被誉为“东宁才子”(东宁乃台湾别名)。由于丁日昌的推荐,丘逢甲得到淡水筱云山庄就读,那里既有大量藏书可供饱阅,又得名师吴子光指点,学识大有长进。此后几年,丘逢甲一面在其父所开蒙馆中佐教,一面作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。一八八五年,丘逢甲到福州应试落榜。回台后,仍过着教读的生涯,后结识新任台湾兵备道唐景崧。唐因爱其才,将他罗致幕中,并推荐到海东书院兼职。这是丘逢甲与唐景崧结交之始。一八八八年,丘逢甲再赴乡试,考中举人,次年到北京参加会试,名入榜内,得赐“二甲进士出身”,授工部主事虞衡司。丘逢甲以清廷昏聩,目击官场倾轧,宦海浮沉,乃绝意仕途,返回台湾,从事教育工作。丘逢甲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,经过一番努力,渐露头角。他先后在衡文书院、罗山书院、崇文书院讲授,并一面参加编撰《台湾地方志》。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,丘逢甲抗日护台,开始登上台湾政坛,成为当时一个有影响的士大夫代表人物,活跃在当时的台湾政坛上。这是丘逢甲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,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深刻的影响。二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,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,对台湾的前途影响尤为重大。黄海北洋水师的惨败,迫使清廷在《马关条约》上画押。日本霸占了台湾宝岛,实现了自丰臣秀吉以来就想霸占台湾的野心。台湾从此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,长达五十年之久。割让台湾的消息一经传出,国内朝野震动。在强大的压力下,统治集团内部也有部分人表示反对,当时的南洋大臣、两江总督张之洞、台湾巡抚唐景崧都反对割台,认为“台湾逼近闽粤浙江,为南洋第一要害”,在国防上地位十分重要,“必不可弃”①。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子反应尤为激烈,以康有①阿英:《近代外祸史》第161、168页。为、梁启超为首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直接上书光绪帝(即有名的“公车上书”),坚决反对割地求和,要求“迁都再战”。在爱国士子抗争下,“清政府各级官吏自王公贝勒、内阁、总署、各部司、御史、翰林以至各省督抚也纷纷上书反对割地求和”①。台湾人民对割台消息“若午夜暴闻轰雷,惊骇无人色,奔走相告,聚哭于市中,夜以继日,哭声达于四野。”②面对清廷的出卖,台湾人民表示“愿人人战死而失台,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”,坚决保台抗日,誓死与宝岛共存亡。丘逢甲对割台一事,尤为愤懑。台湾是他的故园,他对台湾的前途尤为关注。远在一八八四年,丘逢甲目击“中法事变,台湾岛直当其冲,尤感国家民族之患,由是益留心中外大事,西方文化,慨然有维新之志”,从那时就担心台湾的前途命运。到了中日甲午之战,战火虽未蔓及台湾,但丘逢甲已预感到日寇的魔掌将首先伸向台湾。因此,战争一开始,丘逢甲就在筹划保台的行动了,“公(逢甲)先事预筹,请于台抚唐景崧,愿率士民共同守御”。此计划于八月获当局批准。“于是奔走呼号,以守土抗倭号召乡里捐资,招募兄弟子侄,成年者均命入营,编策有一百六十余营,特别编练者三十二营。”③组织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民众武装队伍,振军经武,严阵以待。丘逢甲获悉割台消息后,迭电清廷,表示坚决反对,啮指血书,要求废约抗战,不予寸土资敌。但李鸿章不顾台湾人民①阿碧笙:《台湾地方史》第185页。②江瑔:《丘沧海传》。③丘琮:《沧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》。呼声,力拒所请,坚持和议。逢甲大失所望,认为:“台湾者,吾台人之所有,何得任人私相授受?清廷虽弃我,我岂可复自弃也?”①在这种情况下,乃决定高揭义旗,孤军抗战。一八九五年五月十五日,丘逢甲集乡绅于台北筹防局集议,邀集当地爱国人士数千人,挥笔上书清廷:“台民慷慨输诚,无负列圣深仁厚泽,二百年养人心,正士气,正今日之用,何忍一朝弃之?”反对割让台湾激情,溢于词表,公请唐景崧暂摄台政。五月二十五日,宣布成立“台湾民主国”,推唐景崧为总统,林维源为议长,丘逢甲为大将军兼统台湾义军,改元“永清”,制蓝地虎黄国旗。唐景崧任总统后,任命俞明震为内务大臣,陈季同为外务大臣,姚文栋为游说使。台湾民主国成立后,即致电清廷,谓“台湾士民义不臣倭,愿为岛国永戴圣清。“今虽自立为国,仍恭奉正朔,遥作屏藩”,坚决表明台湾仍是大清帝国的组成部分。并发出对外文告,内中略谓:“日本要索台湾,竟有割台之款。绅民愤慨,哭声震天,无如势难挽回。绅民乞援于英国,英泥外交之例,置之不理。又求唐抚帅电奏,恳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商请俄法德三国并阻割台,均无成议。今已无天可吁,无人肯援。台民惟有自主,推拥贤者,权摄台政。事平之后,当再请命中国,作何办理。倘日本不忍相强,台民亦愿顾全大局,与以利益。设以干戈从事,台民惟集万众御之,愿人人战死而失台,决不愿拱手而让台!”台湾民主国成立时,即面临着日本的军事进攻,因而加强岛上的防务,乃当务之急。当时,台湾的守军,据载有一百多营,按保守的估计,也有兵力三、四万人;加上团练义军,当①江瑔:《丘沧海传》。不下七、八万人;且储存有许多枪枝弹药,藩库尚存银四十余万两。这些人力、物力如能加以有效而又恰当的使用,是足以支持战斗一段时间的。再者,中法战后,刘铭传主台政,为加强岛上的防卫力量,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,使台湾的经济与军事力量亦有一定的增强。刘铭传去任后,继任非人,防务重陷废弛。唐景崧主台政时,虽多方招兵买马,但对军队并没有厉行整顿,且由于和刘永福有矛盾,内部排挤倾轧时有所闻,令刘率所部守台南,力量受到抵消,使岛上守军不能统一指挥,以致被日军各个击破。丘逢甲虽不同意唐景崧的这些做法,但又无力说服唐景崧,只得各行其是。这种情况下,诚如一论者所说的:“唐中丞以书生将兵,厚集劲旅,势甚张也。然轻而不整,至使兵弃仇民,盗、侠杂进,败征见矣。……夫无淮阴将兵之略,虽多亦奚为哉?”①台湾民主国领导集团不能团结一致,是台湾民主国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。唐景崧对刘永福既未能捐弃私嫌,合力御敌,对丘逢甲也诸多疑忌。对丘逢甲提出以全局为重,集中主要力量防守台北的正确意见,唐景崧并不接受,且对丘逢甲的义军也不信任,限制义军只能在台中一带活动,并克扣其饷械。由于内部矛盾丛生,守军分散,致使日军登陆后,岛上守军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。当台湾民主国领导集团还举棋未定时,日军已在台湾海面集结,台彭战云密布。五月二十九日,日军主力近卫师团第二联队在三貂角登陆,守军望风溃逃。六月二日,日军才与守军接触,在鏖战中途,守军吴国华与包干臣两部又自相火并,致①《台海思痛录》载《近代史料》1983年第一期。遭日军反扑,被迫撤退。在前线督战的俞明震睹此情形,曾密电唐景崧:“基隆四面皆广勇,统领六、七人,各不相下,无所系属,必偾事,公宜自驻狮球岭调度。”①但唐既缺乏斗志,更不愿亲冒矢弹之险。在八堵失陷后,唐于六月四日夜惊惶逃走。丘逢甲闻讯,十分愤恨地说:“误我台民,一至此极!景崧之肉其足食乎!”②但已无力挽回局势。在日军登陆后的第一阶段,丘逢甲率义军驻守台中,并未参加战斗。六月七日,日军进攻台北。丘逢甲闻台北危急,率军前往救援,行至新竹,与沿铁路南侵的日军遭遇,遂展开激战,战斗二十多天,“卒以饷绝粮尽,死伤过重,不支。”③率残部退据山中,后见大势已去,遂从部下之劝,携眷内渡,含恨离台。行前,写下苍凉悲愤的:“宰相有权能割地,孤臣无力可回天。扁舟去作邸夷子,回首河山意黯然”的诗句,以此痛谴清廷丧权割地的罪行,并抒发自己无能为力的心情。台湾民主国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。当清王朝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淫威,忍辱将台湾让给日本时,台湾人民表示坚决反对,“义不臣倭”。在被清廷遗弃,台湾人民处于“无主可依”,台湾即将沦为异邦的时刻,丘逢甲等爱国志士,被迫宣布自立,成立台湾民主国政府,此举的目的在于争取西方列强的干涉,避免日本直接侵占台湾。历史事实和台湾民主国的对内对外宣告都明确表示,成立台湾民主国并不是要使台湾脱离祖国,而恰恰是为了争取使台湾免丧敌手,重归祖国怀抱的正义之举。丘逢甲等人当时这样做,是出于爱国,是无可非①俞明震《台湾八日记》,引自《台湾地方史》第193页。②③江瑔《丘沧海传》。议的。三丘逢甲内渡后,目睹政治黑暗,痛感国事日非,难酬壮志
李显龙
姓名:李显龙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 关键词:莱文 斯妤 李 李光耀 肯尼迪 
个人简介:(,1952—)新加坡国防部政务部长兼贸易和工业部政务部长。人民行动党人。生于新加坡,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长子。1974年英国剑桥大学毕业。1978年在美国堪萨斯州莱文沃堡进修陆军指挥和参谋的课程。197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行政管理学院公共行政学硕士学位。回国后任新加坡武装部队参谋长兼联合行动与策划司司长。1984年6月升准将,同年9月辞去军职,任国防部长政治秘书,同年12月当选为国会议员,12月31日起任国防部政务部长兼贸易和工业部政务部长。
石达开
姓名:石达开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 关键词:咸丰 韦昌辉 龙山 陆师 王林 胡林翼 路也 矛盾 江东 秦日纲 向荣 田家 罗干 严密 朝贵 孙子 西石 王 江城 骆秉章 杨秀清 罗泽南 曾国藩 沙江 桂平 洪秀全 萧朝贵 金田 中流 罗泽 严阵 杨秀 和安 清江 文武 
个人简介:1831.3~1863.6.26太平天国著名军事统帅。广西贵县(今贵港)人。生于农家,少时勤奋读书,尤喜孙子兵法。早年加入拜上帝会。金田起义前夕,由贵县率领3000多人,到桂平金田村“团营”,参与金田起义,被封为后军主将、翼王。太平军从广西向南京进军途中,石达开与西王萧朝贵被委任为“开通前路”的先锋。太平军围攻长沙时,北临坚城,西濒湘江,后有追兵,形势十分不利。石达开率部渡过湘江,抢先占领西岸的有利阵地,改善了太平军的作战态势。当清军提督向荣率部来攻水陆洲(今橘子洲)时,依林设伏,包抄夹击,大败清军,歼敌千余。不久,太平军自长沙撤围北上占领岳州(今岳阳市)后,率前队沿长江东下,连占武汉、江西九江和安徽安庆、芜湖,并于1853年(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)3月攻占南京。石达开冲锋陷阵,战功卓著,被清军称为“石敢当”。太平军建都天京(今南京)后,一度负责天京城的卫戍工作,建立起严密的防御、警戒体系,有效地保证了天京的安全。1854年夏,西征太平军在湖南湘潭为侍郎曾国藩所练湘军击败,节节后退,岳州、武汉相继失守,田家镇(今湖北武穴西北)江防亦被突破,清军兵锋直抵九江城下。在此危急时刻,石达开奉命率军西援,进驻军事要地江西湖口,命令驻守九江和湖口对岸梅家洲的太平军坚壁高垒,严阵以待,不断挫败湘军陆师的进攻。1855年1月23日,湘军水陆师对湖口发起进攻,太平军虽击退了陆路的进攻,水路防线却被攻破。石达开当即命用大船数只,装满砂石,凿沉中流,以阻滞湘军水师冲入湖内,仅于西岸留一隘口,以通出入。数日后,湘军水师再度来攻,120只轻便战船由隘口冲入内湖,上驶40余里。石达开将计就计,下令堵塞隘口,不使其重返大江,并于当夜出动战船,围攻设在八里江的湘军水师老营。湘军一些笨重大船由于得不到轻便战船的护卫,“如鸟去翼,如虫去足”,当即被焚40余只,其余船只上逃九江官(关)牌夹。2月11日,太平军又火攻官牌夹,焚毁战船多只,并缴获了曾国藩的座船,余船连夜上逃(见太平军湖口之战)。太平军接连重创湘军水师,挫败了湘军的攻势,扭转了西征的战局,充分显示出石达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。由此,太平军转入全线反攻,迅速攻占了武汉及其周围大片地区。1855年秋,武昌遭到湖北巡抚胡林翼所部清军的围困,曾国藩又从江西派湘军悍将罗泽南率部增援,形势岌岌可危。石达开奉命率部救援,连败罗泽南部于湖北崇阳、通城,武昌之围缓解。接着,挥军挺进清军防御空虚的江西,百余日间,连克7府47州县,对南昌形成包围态势。1856年初,天京周围军事形势危急,洪秀全、杨秀清从西征战场抽调大军回救。4月,石达开奉调率大军自赣入皖,6月初抵达天京外围。杨秀清下令总攻江南大营,石达开率所部会同燕王秦日纲部,由紫金山北麓多路进击,经4天激战,遂将江南大营摧毁。其后,石达开率部赴湖北,再援武昌。同年9月,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,天京爆发内讧,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被杀害。石达开闻讯,从湖北赶回天京,因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,将被加害,即缒城逃出天京,但家眷被杀。到安庆后,便起兵回京靖难¢秀全迫于形势,处死韦昌辉,并诏令石达开回京辅政。石达开回天京后,深受全朝文武拥戴,被尊为“义王”◇遭洪秀全猜疑,于1857年5月带部脱离天京,抵达安庆。10月,石达开置被围的九江于不顾,率数万部队离安庆南下江西,先驻抚州,复带兵西援临江(今清江西南)、吉安不利,便于1858年2月,放弃经营多年的江西根据地,东进浙江。7月,南下福建,长期徘徊于闽、赣之间。1859年1月占领江西南安(今大余)后,召集诸将,决定远征四川。1859年3月,石达开根据新的战略决策,率军由赣南进入湘南,连下郴州、桂阳,围攻永州不下,乃挥师北趋,围困宝庆(今邵阳市),企图取道湘西进入四川。宝庆被围,湖南巡抚骆秉章、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忙调兵救援,该地区清军迅速增至4万人,并突破宝庆西北的太平军防线,与城内清军联成一气。石达开鉴于攻城无望,决定撤围南下,于8月退入广西。石达开自脱离天京后,一路孤军急进,没有后方支持和友军配合,粮食须临时征集,军火要随身携带,部队战斗力逐渐下降,处境日益困难。广大战士看不到前途,入川希望更是渺茫,军愈益涣散,先后有数批20余万人脱离其控制,重新回到洪秀全旗帜下,余部仅万余人。在此期间,大成国反清战争失败,余部三四万人投奔石达开,军力得到一定恢复。1861年秋,重振队伍,号称10万,出广西,入湖南,沿西部边境北上,经过湘鄂之交的来凤、龙山,突入川东,又在川南、黔北转战年余,屡战不利,被迫进入云南境内。1863年(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清同治二年)5月,石达开率主力渡过金沙江,进入四川宁远(今西昌),取小道进至大渡河畔的紫打地(今石棉安顺场西),准备渡河北上。然清军已在北岸布防,并买通了大渡河南岸的土司,截断了东西通道。时雨季已临,大渡河水陡涨,水势湍急,北岸又有清军阻击,几次组织抢渡均未成功;后以重金向土司“买路”,也被拒绝。石达开进退无路,粮弹告罄,完全陷入绝境。最后,他从保全部属生命的愿望出发,幻想“舍命以全三军”,企图以个人之死,换取清方对其部属的赦免。他与清军约定后,便带领几个重要将领投入清营,当即被清军执缚,2000部众也被清军杀害。石达开被解送成都,于6月26日遇害(见石达开远征)。石达开为太平军著名战将,前期曾打过不少胜仗,战功卓著。但其脱离天京率军远征,虽牵制了部分清军,却严重分散了太平天国军力,流动作战近7年,最后于大渡河陷入绝境,兵败身死。
朱光
姓名:朱光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 关键词:马列 任安 
个人简介:(1906—1969)广西博白人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同年参加广州起义。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。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。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。后任马列学院秘书长、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、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长、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、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、中共嫩江省委副书记、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工部秘书长。建国后,历任广州市副市长和市长、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、广东省副省长、国务院对外文委副主任、安徽省副省长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曾受到迫害。1969年3月9日在合肥逝世。
黄旭华
姓名:黄旭华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高级工程师。广东海丰人。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。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室工程师,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研究所副总工程师、副所长、所长、高级工程师。领导并参加了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的研制,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。
冯子材
姓名:冯子材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(1818—1903)清末著名抗法将领。字南干,号萃亭,一作翠亭。广东钦州(今属广西)人。行伍出身。1850年,曾于广西博白聚众造反,次年参加了刘八领导的广东天地会起义。后接受“招安”。追随向荣、张国梁镇压太平天国革命,升副将。1860年江南大营被击溃后,率残部退踞镇江。后配合湘军作战。1862年升广西提督。1867年参加镇压广西天地会吴亚忠起义,逼吴退入越南北部边境,冯先后三次入越境助越剿“匪”。1881年回广西任,力主以武力御外侮,曾上书弹劾临阵脱的徐延旭,而徐反谎报战功擢广西巡抚。冯意冷,称病回籍。1884年,中法战起,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起用冯子材,命其督办广东高、雷、钦、廉四府团练。次年2月,受职广西关外军务帮办。赴任途中,法军已攻占边关重镇谅山和镇南关(今友谊关)。冯子材驱师兼程赴敌,法军慑于来势勇猛的中国军队,炸毁镇南关,退守文渊城。冯入关傍险抢筑长墙三里以御战。3月23日,法军司令尼格里率兵三路攻关,被击退。24日增兵再战。冯子材率其二子冯相华、冯相荣身先士卒冲入敌阵。全军感奋,争先赴敌,大败法军于关下。25日冯子材督师乘胜追击,法军全线崩解,退守文渊和谅山。26日至28日,相继收复两地,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,其所部先后被歼二千余众。取得了“镇南关—谅山大捷”。但清廷反“乘胜”与敌签订停战协定。冯电请诛杀议和之人,然抗争无果,被迫撤军。旋受命督办钦廉军务、会办广西军务,并奉调镇压琼州黎民起义。1886年授云南提督。中日甲午战争时,调戍镇江。及八国联军入侵,奉命北上勤王,未及战而和议已开,遂留驻北京。1901年调贵州提督。1903年广西发生农民起义,署两广总督岑春煊请赴广西组织团防,未及启程,病死任上。
刘亚楼
姓名:刘亚楼  日期:2014-11-25 期刊类型 :人物
个人简介: 上一个开国上将:刘震下一个开国上将:许世友 刘亚楼(1910年-1965年),原名刘振东,福建武平人,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。。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39年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,并于次年9月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。1945年8月回国后,任东北民主联军(后改名为东北野战军)参谋长,1949年3月,被任命为四野第十四兵团司令员。7月,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,10月25日任首任空军司令员。1955年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。1959年起历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、国防科委副主任。1965年病逝于上海,享年55岁。生平概况刘亚楼刘亚楼,1910年3月12日出生,福建省武平县人。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闽西游击队排长,红四军随营学校学员班长,红十二军连长、营长兼营政治委员,红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治委员,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政治委员,第十一师政治委员,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,第一师师长,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,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。参加了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、教育长。1939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。1945年回国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东北民主联军、东北野战军、东北军区参谋长,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司令员,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,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、国防科委副主任。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。是第一、二、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,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。1965年5月7日,刘亚楼上将在上海病逝,年仅55岁。人生履历1910年3月12日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大洋泉村一农民家庭。小学毕业后考进长汀七中,因家庭困难,不久便辍学回乡,被母校崇德小学聘为教师。192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改名为刘亚楼,积极参加了当地农民赤卫队和乡区苏维埃政府的组建工作。1929年5月底,为迎接红四军二次入闽,刘亚楼参加了武平农民武装暴动。暴动队伍后被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第八支队,任班长、排长。12月,被选送到红四军随营学校学习,毕业后回原部队担任连长。1930年4月,刘亚楼任红十二军第五团第一营营长兼政治委员。6月,任红一军团第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治委员。9月,红一军团纵队改编为师,支队改编为团,任红十二师第三十五团政治委员。1930年12月,率该团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第一次反“围剿”作战中的龙冈围歼战,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9000余人,该团作战英勇并活捉了国民党军师长张辉瓒。后又率部参加了第二、第三次反“围剿”作战,并为作战胜利做出了贡献。1932年3月,刘亚楼调任红十一师政治委员,积极开展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群众的工作,努力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。1933年6月,红一方面军撤销军级建制,方面军直辖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师,刘亚楼任第二师政治委员。参加了第四、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作战和长征。长征途中,刘亚楼率领部队担任红一军团的前锋,取得了强渡乌江、智取遵义、勇夺娄山关和四渡赤水河等一系列重要胜利,为中央红军跳出强敌的包围、胜利北上创造了条件。红一、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,刘亚楼先后任红一军(原红一方面军)第一师师长、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。1936年6月,作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批学员入校学习。12月毕业后,留校任红大训练部部长。1938年1月,刘亚楼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。1939年初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。苏德战争爆发后,加入苏军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。1945年8月,随出兵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回国。1946年初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,为组建适应战争需要的高效率的司令部作出了重要贡献。8月,兼任东北航空学校校长,为后来的人民空军培养了第一批骨干。东北内战爆发后,刘亚楼先后协助总部首长部署和指挥了三下江南、四保临江,1947年的夏季攻势、秋季攻势、冬季攻势作战,歼国民党军22万余人,迫使东北国民党军龟缩于长春、沈阳、锦州等几座孤城之中。1948年1月,刘亚楼任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第一参谋长,为使司令部工作适应“大兵团、正规化、攻坚战”转变需要,对从思想、组织、作风多方面加强司令部机关建设,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做出了贡献。6月,经中共中央批准,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,同时被委任为军委会东北分会委员。1949年1月,刘亚楼任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兼天津前线总指挥,指挥了天津攻坚战役,创造了全歼守军13万、29小时结束战斗的攻坚战奇迹。3月,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司令员。1949年7月,刘亚楼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之命,负责着手筹建人民空军。8月,赴苏进行购买飞机、派遣专家及援建航校的谈判。10月25日,被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为空军司令员。11月15日,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作出了关于空军领导机关组建原则的报告,提出了在目前没有空军部队的情况下,应集中主要力量把航校办好的意见,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批准。为筹办好第一批航校,精心规划,具体指导,事必躬亲,一丝不苟,终使六所航校于1949年12月1日如期开学。1950年4月1日,筹建空军战斗部队的条件已经成熟,刘亚楼向中央军委提出从陆军各野战军选调建制师、团领导机构组成空军部队领导机构的建议,并得到批准。6月,第一支人民空军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。随后,坚决贯彻中共中央规定的“边打边建”的方针,派新中国空军投入了抗美援朝作战。在对志愿军空军进行空战指导时,根据毛泽东一贯主张的“集中兵力”的思想,结合空战实际,提出了“一域多层四四制”的战术原则,使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开战之初就取得了一连串的优异战果,同时也为人民空军的空战战术奠定了基础。1954年,刘亚楼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。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,荣获一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       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,并被选为中央委员。1959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。1964年被选为中国人民航空协会名誉主席。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,终年55岁。